第12:古华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6年09月13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章发表以后
  ■ 诸雪平

  我的散文《搬稻》在《奉贤报》上发表以后,想不到,真想不到吸引了许多人的眼球。

  那天傍晚,我在厨房间烧菜,忽然手机响了起来。这个电话来的真不是时候,锅里的油吱吱作响,我手忙脚乱关闭了煤气开关,马马虎虎擦了一下手,拿起手机摁下按钮,只听见“喂”,手机中传来了父亲喜悦的声音,“你的文章登在《奉贤报》上我看到了,写得蛮好!”“噢,我在烧饭。”父亲啪嗒关掉了手机,他就是这样一个话语不多的人。

  第二天早上,我刚到单位办公室,还没坐暖凳子,同事老王手里拿着一张报纸兴冲冲跑过来,“雪平,你的文章发表在《奉贤报》上,蛮好,我小时候也是这个样子。”老王同志文笔不懒,多篇短文在报刊上发表,平时喜欢写些诗歌。我趁机撺掇道:“你的文章写得不错,为什么不写?”他有些心动了,表示抽空写写看。真是无巧不成书,后来我的另一篇散文《挑马兰头》和他的一篇诗歌《谷雨,去“粉妆楼”聊天》发表在了同一期《奉贤报》副刊上。那天,他脸上堆着笑容手里捧着报纸又过来了,不过这次过来他主要是告诉我他的诗歌发表了。

  中午休息时间,打开朋友微信群,发现里面有好多条未读信息,是对我发表文章的评价。在奉贤电信支局工作的初中好友把我的文章上传到了微信群里,大加赞赏,说我是老师和同学们的骄傲,说我在初中读书时那种顽强拼搏精神值得学习。同村同岁同伴王兄弟看到了,在微信中留言,童年生活难忘,希望你今后能够写出更多有乡情味的作品。师范同学在微信中调侃道:“老同学,怎么,转行做作家了!”……一时间,风生水起。

  一次走亲戚,遇到在镇农委工作的表叔,他说也看到了我发表的文章,作为奉贤人,他一直关注《奉贤报》,关心奉贤发展,他也喜欢写作,曾担任过镇党委书记秘书,不过现在写得少了,笔头也钝了。后来我遇到了经常在《奉贤报》上发表文章的昔日同事,向他讨教写作技巧,他觉得要多看名家名篇,形成语言风格,到时表达就会丰富起来。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散文讲究的是“形散神不散”,一语惊醒梦中人。

  退休同志老蒋,最早在学校当教师,后来担任镇教委主任,现在在档案馆发挥余热。一次,他正好有事到我们单位来,遇到我时直言不讳地说:“雪平,《挑马兰头》这篇文章写得蛮好,这段时间怎么不写了,不过我提个小小建议,挑马兰头的‘挑’最好解释一下,否则人家以为是挑担的‘挑’,容易发生误会,只要一句话解释一下就可以了。我们写档案的把真实性放第一位,文学性放第二位,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要讲究逻辑性、文学性和思想性。”我来不及琢磨笑着频频点头,真诚地感谢老同志关心指点。他说每期《奉贤报》必看,每期《奉贤报》必收集,上次在《奉贤报》上他也发表了一篇文章,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想不到,区区文章在《奉贤报》上发表以后竟然受到了这么多人的关注,得到这么多人鼓励,真是想不到啊。可见《奉贤报》已经成为了许多人生活中的精神食粮。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经文综合
   第03版:民生透视
   第04版:社会视窗
   第05版:我们的节日·中秋
   第06版:民防工作
   第07版:就业保障
   第08版:奉贤公安
   第09版:交能先锋
   第10版:青年艺术周
   第11版:专 版
   第12版:古华风
一封写给儿子的信
文章发表以后
家乡的绿色
家风好才万事兴
你好,开普敦
上海奉贤报古华风12文章发表以后 2016-09-13 2 2016年09月1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