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儿童,有视力却不愿和你对视,有语言却很难和你交流,有听力却总是充耳不闻,有行为却总与你的愿望相违……他们就像天上的星星,一人一个世界,在遥远而漆黑的夜空中独自闪烁。因此,人们又把他们称为“星星的孩子”。
孤独症儿童是一个特殊而困难的群体。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0—6岁精神残疾儿童占该年龄段儿童总数的0.11%,约为11.1万人,其中多数由孤独症导致。“十二五”期间,国家和各省市出台了多项政策加强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教育工作。2012年,上海市残联《关于调整本市脑瘫、孤独症残疾少年儿童康复救助补贴标准的通知》文件中规定:0-16岁孤独症残疾少年儿童康复救助补贴标准由3000元/人/年调整至12000元/人/年。为了做好本区孤独症儿童的康复工作,自2007年起,奉贤区残联每年拨出专项资金用于残障儿童特教班、专职教师培训、康复器材购置等。同时,建立了残障儿童家长学校,帮助家长提高康复意识、获取康复知识、学习康复技能,不断提升残疾儿童康复效果。
今年,奉贤区残联在“上海助残周”期间组织开展“关注孤独症儿童,走向美好未来”为主题的亲子活动,向全社会广泛宣传孤独症及康复工作的有关知识,增进全社会对孤独症的重视和了解,尊重孤独症儿童的内心世界。同时,希望通过全社会的关爱,增强孤独症儿童家庭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信念,鼓励孤独症儿童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提高社会康复融合能力。
【康复矫治要点】
及时发现尽早干预 3-6岁是儿童大脑发育的重要阶段,所以,该阶段也是最佳的训练时期。应及时发现孩子的孤独倾向及行为,并到专业机构确诊,医教结合,尽早开展训练。
开展专业系统训练 不适宜的训练内容和学习要求会给患儿带来困难,并因遭挫折的体验而退缩,逃避与别人进行学习性的交往活动。所以,应在专业工作者的指导下,进行系统化的训练。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训练的目的是让他们掌握一些社会技能,如生活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周围环境协调能力等,使他们能融合到同龄伙伴的学习和生活中。
保持康复耐心恒心 孤独症儿童的训练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干预工程,家长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遵循其发展规律,始终保持耐心和恒心,在他们成长的全阶段开展训练矫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