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贤城聚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庄行有个存古村 从革命年代到眼下的经济大发展 他的热情从未冷却
2019年07月09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昔日“绳过渡”,今日“蜜梨村”
庄行有个存古村 从革命年代到眼下的经济大发展 他的热情从未冷却
  □记者 陆建国/文并摄

  从偏僻村落到土布产地

  这里,原本不叫存古村,而叫“绳过渡”。

  为什么叫“绳过渡”?因为这里有一条向北通往黄浦江的河道,宽约二十丈,名叫千步泾。昔时,千步泾河在存古村境内无一座桥,两岸行人来往不便,尤其是难住了从河东到河西叶榭镇读书求学的孩子。他们只能向北走到虹桥湾,过桥折南去叶榭镇,一个大圈子多走了一半多路。

  千步泾河东本有一个简易渡口,河边的张老伯,常摇着小木船,义务为行人摆渡。尤其是在早晨和傍晚时分,会优先摆渡那些在叶榭镇上的读书囡。但岁月长久,张老伯渐渐年老力衰,摆渡力不从心,怎么办呢?他想出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办法,那就是将非常结实的粗麻绳,拴在渡口两岸两颗老槐树杆上,拉紧扎牢,像缆车绳索一样悬挂在河面上。然后,他就在岸边指导行人上船站稳,双子握紧跑索,一步一步往前拉,船也稳稳地向彼岸行驶。这种自助摆渡的方法,便是所谓“绳过渡”。

  而到了乾隆下江南那会,来松江府微服察访的乾隆皇帝,听到了这件事,即命松江知府到“绳过渡”现场附近勘察选址,由官府出资建造了一座两墩三跨的木桥,题名“读书桥”,为莘莘学子勤奋学业架起“成功之桥”。

  当然,这是久远之事。现如今,昔日“绳过渡”旁的绳过村,已经摇身一变成了存古村。村里的学子,已无需跑那么远求学。在村内姚泾三组,曾有一所芦泾中学,因校舍白墙黛瓦整被称为“白学堂”。至1990年撤并时止,“白学堂”桃李满天下,从这里走出了许多栋梁之材,有把中国航天卫星送上太空的设计师,有国企集团负责人,有空军大校,还有校长、村书记、企业家等等各色人才。回忆起当年的盛况,老教师们说:“想当年,这里虽然校舍偏僻,交通不便,但一些住在庄行镇的家长也会舍近求远把子女送到该校求学呢!”

  清乾隆年间,奉贤县志上有这样一段话:“今世布之佳者得首推松江,而松江织布尤推奉贤庄行。”地处庄行西北地带的存古村,当时几乎家家都种植棉花,户户都有织布机、纺车等工具。清晨、傍晚或农闲期间,农家的客堂里不时传来“嘎吱嘎吱”的织布机声和“嗡嗡嗡”的纺车声。从十五六岁的农家少女到六七十岁的老太太的都会种棉花、纺棉纱、织棉布。土布品种多样,有刷布、拍浆两种,有单穿双扣之分,有平布、踏步、芦席花布、提花布等,花色有白布、蓝布、格子布,浇花布等,有“织不完的花布样”之说来形容存古土布的工艺精湛。至今,存古村还有几户农家保存着织布机、纺车、经车等工具,冬春期间,农妇们还在继续纺纱织布,延续着庄行土布的渊源流长。眼下,庄行的土布、青团两个项目,已被列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存古人,不但勤于织布,还擅长制作农家传统美食点心,譬如青团和方糕。庄行青团已有六百多年的悠久历史,原料除了选用优质糯米粉外,还必须选用本地产的特色野菜“麻花郎”熬酥后合二为一揉合制成。它与市面上供应的用大麦汁,艾草汁,青菜汁制成的青团相比,无论是品相、口感、营养上均有天壤之别。而每逢重阳春节和新谷登场,存古农家总要蒸几尊方糕品尝,一则表示庆祝水稻丰收,二则祝愿农家生活步步高升。用优质糯米磨成精细糯米粉,配以一定比例的粳米粉,净水、加糖,拌匀后用力揉搓擦糕粉,再用绷筛筛糕粉,糕粉擦得匀、筛得细,蒸糕时火候掌握的准足,蒸出来的方糕颜色雪白,晶莹剔透,入口松软香甜,不粘牙,是市民喜爱的农家美食点心。当下,随着人们生活观念的更新,乡村旅游的蓬勃兴起,方糕已不是节庆之际才有,而是一年四季都在蒸,以飨四方来客。

  庄行暴动从这里出发

  上世纪20年代末,存古村又迎来了奉贤地区最早的革命风暴,在中共奉贤县委书记刘晓的主持下,在存古村姚泾2组成立了庄行第一个地下党支部和第一个农民协会,唐一新任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兼农民协会会长。1929年1月21日,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武装暴动在庄行发动,大量准备工作,就是由陈云、刘晓等同志在唐一新家中,多次秘密策划的。存古村民还多次掩护在此开展地下活动的共产党人,避开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追捕。唐一新还利用自己的医生身份,串门行医同时宣传革命道理,发展农协会员。范围辐射到庄行镇周边地区,人数发展到近万人,组织了武装赤卫队,开大会、斗土豪、铲恶霸,要求减租减息,耕者有田。

  1929年1月21日晚上7时半,百余人的队伍中除配有17支驳壳枪、2支6英寸手枪和些土手榴弹外,多数人持大刀、铁叉、棍棒、长矛和土枪。暴动队伍高举红旗,每人颈佩红布条标记,从存古村分三路向庄行镇进发。全镇的国民党武装不到1小时全部被解决,暴动队伍占领了庄行镇。地主豪绅逃跑一空,群众将搜查到的田单、契票、债据浇上煤油焚烧。到22日凌晨2时左右,暴动队伍整队集合,刘晓宣布暴动已达目的,即令队伍撤出庄行镇。唐一新等留在当地坚持斗争。后来,在奉贤县境内坚持斗争的共产党员和暴动骨干先后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唐一新等同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一村一品是如何炼成的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存古村再度引来关注,是这里出了几位能干的生产队长。70年代的生产队长朱新华,是存古村姚泾6组人,他深知“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这个道理,在奉贤率先实行农业机械化种田,全队8公顷早稻、晚稻全部实行机械化拔秧、插秧、收割,大大地减轻了村民的劳动强度,加快进度,抓住季节,粮食产量年年提高,名列全大队前茅。而到了80年代,存古7组的生产队长黄梅开,带头承包150亩土地种植粮食,他精耕细作科学种田,春播、夏管、秋收,环环紧扣,白天黑夜忙碌在田头、场头。当年夺得水稻大丰收,向国家交售光荣粮2万公斤,以后年年增产。而在退休后,他又创办了存古村第一个家庭农场,面积133亩,以种植水稻为主。他有丰富的农业生产知识,科学种田夺高产。他与妻子坚持起早摸黑奋战在田头,农忙时还叫上儿子、儿媳妇一起干,连续四年,粮食年年丰收,亩产都在1200斤以上,成为村里家庭农场的带头人。

  而将存古村带上蜜梨之路的,则是1976年起担任生产队长、一生务农的冯水龙。他对土地有特殊的感情,认真学习科学种田知识,不断提高粮食产量,连续四年水稻亩产全大队最高。改革开放以后,他带头推行产业结构调整。

  1999年,存古村在上级政府的支持下,村委班子决定规划试种200亩上海蜜梨。当时习惯于计划经济的农民,担心蜜梨如何种、怎么卖,都不敢尝试。村民的担忧也是有道理的。于是,村委班子成员带头种植,每个班子成员每人至少种3亩,每亩梨田村里补贴100元。此时,冯水龙正担任村委会副主任,他在全镇率先种植上海蜜梨250亩。为了消除村民的思想顾虑,他发动村干部带头试种,不断摸索出在低洼上种梨的经验向村民推广,种后第三年亩产达到2500-3000斤。

  经过三年的精心种植,蜜梨上市销售了,每亩产量平均800斤,产量高的达到1200斤,与当时的粮食收入对比,种植蜜梨比种植粮食收入翻了三番还多,农民尝到了种植蜜梨的甜头,纷纷改种蜜梨。2002年,全村蜜梨种植面积发展到1000多亩,成为庄行镇的种梨大村。亩产量达到4000-5000斤。蜜梨的品质不断优化,梨农的经济收入也不断增加。

  2012年8月上旬,强台风“海葵”袭来之际,存古村的蜜梨损失极为惨重。梨园成了一片汪洋,梨树被风刮得东倒西歪,金黄色蜜梨落得满地都是。眼见成熟的蜜梨受到如此巨大的损失,梨农们心里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关键时刻,时任存古村党总支书记的宋火良站了出来,他顶着狂风暴雨,到人称“鸭食盆”的低洼地梨园查看灾情,指导梨农开沟排水,抢收蜜梨,又到梨农家叮嘱他们及时把摘下的蜜梨摊凉,防止霉变。回到村委会,他立即召开村党政班子会议,共商帮助梨农销售蜜梨的办法。“我们共产党员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当务之急就是要帮助梨农销售抢收下来的6-7万斤蜜梨,把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书记讲话铿锵有力,村干部坚决拥护,村里成立了临时营销服务队,村干部个个是队员,他们放着自家的梨不去卖,首先为种梨大户、受灾严重的农户和销售有难度的困难户帮助销售。营销队分成两组,一组由宋书记亲自负责联系销售客户,他与结对的区轻轨公司、普天邮电、区供销合作社以及市、区的客户联系,恳求他们为农分忧。另一组由村主任负责,排摸困难户,帮助装箱、运输,整个存古村紧急行动起来了,摘梨、装箱、卖梨,车来人往非常热闹,在党总支的坚强领导下,梨农们打响了抗灾夺丰收的战斗,梨园里又充满了笑声。

  “台风无情人有情,党员干部忙不停;百姓利益放在先,书记卖梨情更深。”在宋火良的带领下,存古村的党员干部舍小家为大家,放着自家的梨不去卖,却首先帮助梨农销售蜜梨7万多斤,销售额达到34万多元。2017年度,宋火良被评为奉贤区“十佳村书记”。

  也正是在这样的几代村干部和劳动引领之下,存古村民种梨的积极性越来越高,蜜梨的质量也越来越好。存古村姚泾2组人唐雪梅,2012年被评为庄行镇第一位梨王,她思想创新、勤奋务实。能积极接受新事物,做科学种梨的带头人。秋冬季节,整枝修芽,深翻梨园,施足有机肥、生物菌肥,改良土壤,为梨树储足养分。开春后,抓好点花疏果,除虫施肥保墒,确保每棵树座果85-95只。2017年,唐雪梅梨园亩产达到5000多斤。致富不忘同村人,她还热心的向村民传授科学种梨技术,帮助大家共同致富。她撰写的《上海蜜梨栽培示范》创业方案,荣获上海市创业计划竞赛十佳奖。村委则对种植户进行产前市场调研,产中技术培训,产后帮困销售的一条龙服务。在提升蜜梨的品质品牌上下了大量的功夫,先后获得了“著名商标”“无公害产品”“地理指标”等荣誉称号。2015年,存古村蜜梨获得了国家农业部颁发的“全国一村一品”荣誉称号。2017年,存古村蜜梨种植达到了1000亩,亩产4000斤,平均每亩收入达到了2万元,全村梨农收入达到1000万元以上。

  眼下,“志存高远,思古励今”,存古村正逐步发展成为经济发展、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环境优美、秩序优良的“生态休闲”新农村。

  (部分照片由存古村提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经文综合
   第03版:民生透视
   第04版:社会视窗
   第05版:贤城法治
   第06版:贤城聚焦
   第07版:综保区
   第08版:古华风
昔日“绳过渡”,今日“蜜梨村”
上海奉贤报贤城聚焦06昔日“绳过渡”,今日“蜜梨村” 2019-07-09 2 2019年07月09日 星期二